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美国计划将国际学生人数削减40%。出国留学的趋

新智慧报告主编:袁宇 【新智慧介绍】全球大学生数量已达2.64亿,相当于“世界第五人口大国”。近日,《自然》杂志的一篇新文章揭示了全球高等教育的巨大变化。西方国家不再是留学的主要目的地;在国外设立分校已成为跨国教育的新路径,让学生不出国门即可出国留学。世界各地的大学正在经历大洗牌!如果全世界2.64亿大学生集中在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将成为世界第五人口大国。而且,它还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自2000年以来,全球大学生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出国留学人数增加了近两倍,达到近700万人。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驱动下,全球全球高等教育正在变得互联。但联系的方式和模式已经被重塑。一方面,富裕的西方国家不再是出国留学的主要目的地,许多国际学生开始寻找其他国家留学。另一方面,扩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质量和学历价值的担忧。这一变化对科学领域的影响尤为关键。波士顿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员克里斯·格拉斯 (Chris Glass) 担心这会威胁到全球科学体系的地位。全球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近半个世纪,“大学生国度”人数急剧增加。人们通常用“毛入学率”(GER)来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 GER是指就读学生人数的比率高等教育对受高等教育年龄人口的影响。由于很多大学生属于非传统年龄段,这个比例有时会超过100%。半个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掀起了一股“大众化”浪潮。在西欧和北美,高等教育现在已成为“标准”。这些地区的毛入学率将从2000年的61%提高到2024年的80%。然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趋势,近年来中欧国家却落后了,从42%跃升至87%。亚洲和拉美国家正在逐渐崛起:从2000年到2023年,东亚和东南亚的GER从15%增长到62%;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这一比例从23%增加到58%;印度2021-2022学年的GER为28%,目标是到2035年达到50%;全球平均水平已从2000年的19%上升到2024年的44%。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也在奋起直追。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 GER2021年仅为9%,高于2000年的4%,但仍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该地区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女性高等教育入学率甚至低于男性入学率的地区——大约每 100 名男生对应 76 名女生。对于高等教育落后的地区来说,资金是最大的问题。肯尼亚非洲高等教育网络负责人詹姆斯·乔维表示,大多数年轻人无力承担大学学费。高等教育人口化并未完全带来积极效应。这提高了求职门槛,使得硕士、博士等高等教育更具吸引力。这种情况很常见,导致出现“降低学历”的问题。欧洲国际教育协会研究主任劳拉·朗布利认为,教育应该为人们打开大门,而不是关闭大门,防止高等教育成为“个人和社会的死胡同”。跨国教育是一种选择。日益壮大的“大学生国度”催生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趋势。其中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学生跨国流动”:2000年,大约有210万学生出国留学;如今,这一数字已达到690万,约占全球学生总数的2.6%。换句话说,大约有1%的学生出国留学。 每40名大学生中就有一个出国留学。这种情况在欧盟等地更为常见:大约 9% 的学生出国留学(大部分在欧盟境内)。出国留学的学生中,研究生占大多数。从人才流动方向来看,重点是公共教育投入大、科研实力强、英语教学大量的富裕国家。例如,目前Unite约有2000万大学生d 州,其中约 110 万是国际学生。相比之下,印度虽然有4300万大学生,但国际学生只有4.6万人。在招生和研究生趋势发生变化的今天,传统的流动模式正在放缓,主要得益于两股力量:一是“原籍国”日趋强大。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有更多的教育选择,无需出国即可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其次,留学“目的国”数量有限。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出台了移民限制,这将影响国际学生的本科和研究生入学。美国的一些签证和移民政策也很严格。例如,美国政府撤销了1400多个签证,限制前往19个国家旅行,并提议将医生签证限制为四年,尽管美国医生签证l 程序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预测,到2025-26学年,美国的国际学生人数将比上一年减少30%至40%。 Chris Glass表示,过去,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学生逐渐在美国国际学生中占据主导地位,从大约1/3上升到1/2以上。但现在,除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主要留学目的地外,中国和印度的学生也有了其他选择。荷兰和韩国等国家尤其受欢迎,中国也在积极吸引外国学生。除了留学目的地的变化外,还出现了“本地留学、国外拿到文凭”的新趋势。例如,纽约大学在上海设有校区。 2023-2024学年,英国共获得约共有 732,000 名国际学生。同时,其海外分支机构还为约62.1万名学生提供辅导服务。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不用出国就能拿到国外大学的文凭,同时可以避开移民限制、签证等障碍。但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它真的像原来的学校教育那么可靠吗?印度新德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的高等教育经济学家绍门·查托帕德耶 (Saumen Chattopadhyay) 则没有那么乐观。相比学习知识,他更欣赏出国留学带来的更多移民机会和国际人脉。 “基于个人选择,我宁愿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学习,也不愿去其德里分校学习。”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出国留学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机会,但也可能导致低收入人群的人才和资金的流失。和中等收入国家。高等教育界国际化的趋势在EEurope“一体化”打造国际化高级版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2010年,欧洲高等教育共同体按下“统一按钮”——欧洲高等教育区(EHEA)正式成立。从冰岛到俄罗斯等一大批国家进入圈内。 EHEA 促进学位框架和质量保证体系的比较和相互认可。这一事件起初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对,但事实证明它增强了EHEA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在许多国家,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STEM) 领域的博士学位数量持续增加。干博士的数量正在增加。上图中,中国STEM博士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并超越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科学与工程指标显示,中国自2019年起已超越美国)。近十几年来,中国依靠工程、材料、计算机等硬核学科的论文和引用在全球科学研究舞台上取得进步,在大学行列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从论文数量来看,中美两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国合着”群体。但近年来这种增长放缓,主要是由于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问题的影响日益加大。 《自然》记者理查德·范诺登表示,“双边任命的减少也可能是美中合着论文减少的一个因素。”私立大学发展速度很快,但很难取代公立大学。近十年来,私立大学的数量迅速增长,尤其是在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几乎一半的非洲的高等教育机构是私立的。大学私有化趋势 弗吉尼亚州威廉玛丽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员梅丽莎·沃特利认为,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个人收入或社会阶层的机会。正是人们对教育带来的个人回报的重视创造了对私立教育的需求。私立教育通常选择公共教育未涵盖的专业领域,例如计算机科学、工商管理或神学等较小的领域。然而,很难加入像博士研究或医学教育这样的资源依赖领域,当然也不能完全取代公共教育的缺陷。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民办教育的质量。除美国、日本等部分国家外,大多数国家私立大学的教育质量往往较差。n 落后于公立大学。民办教育是公共教育的有益补充,印度也在努力寻找公立和民办教育之间的平衡点:印度2020年推出的国民教育政策让公立和私立大学结成伙伴关系,互相学习优质经验。长远来看,高等教育将持续发展,国际化趋势将持续。根据相关预测数据,十年之内,全球“移民大学生”的跨境流动可能达到千万之巨。知识的本质是指流动和碰撞的自然欲望。因此,劳拉·朗布利说,大学本质上是“国际化的”。这也让我想起了那句名言:世界那么大,我想看看吗?参考资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