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照顾好你的“数字钱包”:中小学生防诈骗指南

照顾好你的“数字钱包”:中小学生防诈骗指南 王思琪 今天我们生活在数字时代。我们的“宝”不仅仅是口袋里的零花钱,还包括父母手机上的游戏账号、虚拟道具、支付授权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宝藏”正在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它们也要求我们用智慧来保护它们。你使用手表手机吗?你玩QQ、微信、电竞游戏吗?随着学生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诈骗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数字钱包”。我们一定要增强防范意识,不给诈骗行为有机可乘。 1个真实案例:诈骗就在你身边发生案例1:2025年1月,magA网友一边玩手机游戏一边研究小帅。该网友主动添加小帅QQ,称未成年人防沉迷限制可以解除,请小帅配合并提供信息化。随后,在网友的提示下,小帅利用家长的身份证、电话号码、银行卡号、支付宝密码,向犯罪嫌疑人转账3万余元。后来,家长发现小帅被骗了。案例2:2024年12月,学生小梅在玩耍时认识了一名网友。对方表示,进入一个网站就可以免费获得游戏道具。小梅信以为真,用手机登录了对方提供的诈骗网站。随后,有人自称“网络警察”联系小梅,并通过视频介绍了她的警察。 “网警”以小梅未成年为由,想对小梅罚款。网友告诉小梅,完成任务就可以退回罚款,于是小梅放下了警惕,将近万元转入了对方账户。案例3:2024年12月,学生小华发布了出售小米的信息(图像和游戏外围设备)在某个平台上。随后,有网友私聊小花,希望通过QQ联系她进行交易。该网友随后怂恿小花下载一款诈骗QQ应用,并以提供担保为借口,要求小花在交易完成前将钱转入该应用内客服提供的账户。由于小花急于卖掉小米,她通过生活费、扫描二维码充值等方式向涉嫌诈骗的嫌疑人转了4000元。中小学生常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游戏皮肤陷阱。涉嫌诈骗的人会谎称提供游戏工具和皮肤,怂恿学生通过家长手机启动“屏幕共享”,通过“激活、认证、验证”来骗取钱财。展开全文 二是进行威胁、恐吓。诈骗发布信息通过短视频网站、社区游戏等,诱骗未成年人加入QQ群、微信群,然后冒充警察、律师等恐吓未成年人卷入案件,并要求对“案件”必须保密,不得告诉包括家长在内的任何人,否则就会增加整个家庭的损失。在这些威胁之下,不明真伪的学生别无选择,只能用父母的手机互相转账,以“自证清白”。 第三个人冒充熟人借钱。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的安全意识相对较弱,可能会导致QQ、微信账号被盗,有的甚至会直接允许他人登录。诈骗分子利用此机会冒充当事人的名义借钱,或者发送诈骗短信实施诈骗。 另一种方式就是利用被追的网红来诱惑。被指控的骗局引诱未成年人加入假明星粉丝群,以明星签名或礼物为诱饵,以登顶、交换礼物、筹集善款等为名,引导未成年人转账或陷入“刷单”陷阱。 仍然知道 避免电信诈骗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陌生人为好友要小心,加入不熟悉的群体要小心,信任别人并不容易。 2、不要随意扫描未知二维码、打开陌生人ghero发送的文件或轻易点击未知链接。 3.不要向他人透露您及家人的信息,如家庭住址、手机号码、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支付宝账号、密码等。 4、不要轻信网络上随机弹出的“免费装备”、“低价游戏”、“明星联系方式”等窗口信息。这通常是骗子的诱饵。 5、使用父母手机支付时,一定要征得您父母的许可并让他们知道。 6、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不要误用压岁钱、零用钱,养成良好的零花钱管理能力。 7、经常检查上网课使用的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如果您有网上支付账户,建议设置转账24小时内到账。这样,如果您被骗,您将有足够的时间停止付款。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旭斌综合四川教育公众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