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尚未消失,也不会消失
![]()
Covid-19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创下了今年的覆盖高峰。那是从3月到5月,新增确诊病例逐月增加。被认为是2025年中国覆盖范围的第一级。“第一”也意味着这可能不是今年唯一的一次疫情高峰。新冠疫情时时掀起波澜,近年来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经历过疫情的人们都达成了“共识”:新冠病毒会时不时地一波又一波地袭来。有的人的症状就像感冒一样,有的人的症状会更严重,比如发烧、喉咙痛、全身酸痛等。然而,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总会在一段时间后恢复。事实上,人们似乎更关心 Covid-19。毕竟,人们仍然时不时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再次性感”的经历,这已经成为一种标签打卡。但另一方面,人们似乎并不o 关心 Covid-19。如果您有症状,则无需接受检测。如果你的检测结果呈阳性,那就没问题了。如果你是积极的,那么你就是积极的。但时不时地,我内心深处就会浮现出一个问题:新冠病毒什么时候会消失?事实上,Covid-19 可能永远不会消失。病毒在人类体内存在、变异、共存,塑造了一代人的记忆,甚至人类社会的形态。流行病不会消失,但会发生变化。今年国庆、中秋节正式到来之前,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总局发布了一份名为《关于2025年国庆节、中秋节前后和秋冬季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重点传染病防控的通知》。报告指出,国庆、中秋节前后人员流动和招聘活动增多,疫情传播风险加大。疫情蔓延,防控难度加大。要求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节前节后Covid-19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鼓励公众做好个人防护,关注疫情动态,做好健康监测,做好出行防护。 “2025年国庆、中秋节前后和秋冬季节重点防控巴公冠状病毒感染等重大传染病”|这是重要节假日和黄金旅游季到来之前的常见做法。上一次出现类似通知是在2025年五一假期前,上一次是在2025年春节假期前,上一次是在2024年国庆节前。和很多官方通知一样,这些措辞强硬但相对常规的信息迷失在复杂的信息流和人们对假期到来的期望中。但这些警告是没有根据的。使用疫苗且病毒大部分消失后,集体免疫屏障使Covid-19感染进入低谷期。大范围感染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群免疫力下降,病毒在不断变化。随着季节的循环和旅游旺季的定期到来,新冠的活动呈现出这样的规律——似乎每隔几个月,就会掀起波澜,而剩余的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也提醒着新冠从未离开过现场。据统计,第一波全民大规模感染后,全国至少出现了五个较为明显的感染高峰。第一次为2023年4月至6月,第二次为2023年8月至9月,第三次为2023年8月至2023年9月。预计会是2024年2月到4月,第四次是2024年7月到8月,然后上面提到的今年3月到5月会出现一波高峰。每次流行病都从二月持续到三月。除了这些明显的峰值之外,该区域内还存在局部的覆盖峰值。图中黄线为全国哨点医院新冠病毒阳性率变化趋势。可见六个明显的峰。第一个也是最高峰是2022年底到2023年初全民大规模感染 |参考4 2023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疫情转变的关键事件。当时,不少媒体宣传这一消息时,纷纷表示这意味着“新冠疫情终于结束了”,人们纷纷拍手叫好。g, freer buhey 但有些细节被选择忽略。此消息公布时,尽管世卫组织新冠大流行紧急委员会建议“现在是转向对新冠病毒疫情进行长期管理的时候了”,但他们也承认,病毒的潜在突变仍会带来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在接下来的两年多里变成了“确定”——病毒确实在不断变化新毒株,造成人群中一波又一波的感染高峰。这种周期性出现的小高峰,自然无法与第一波全人群感染的强度相比。但高峰波动仍然给人们的生活和医疗系统带来负担。当Covid-19死灰复燃的消息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那些人的心情分成了两条线——一条是“不管怎么变,不管发生什么”的无忧无虑、淡然态度。一个是对“会结束吗?”的疲倦回避,两个呼应来了又去,但都指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新冠能否彻底从人类世界中消失?Covid-19的活动比普通呼吸道疾病更为复杂。传染病的传播往往呈周期发生。细分下来,周期有不同类型。比如有些周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呼吸道病毒通常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冬季多发病。这种现象与环境、人类安全、人们的行为模式有关。就你所处的环境而言,温度和湿度会影响病毒的生存和传播能力。在干燥的冬季,咳嗽或喘息产生的呼吸道飞沫速度更快,产生的颗粒更小,因此更有可能停留在空气中并传播到各处。 距离。干燥和冷空气也会干扰上呼吸道清除病毒的能力减弱,削弱了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使人更容易感染病毒。在寒冷的月份,人们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呆在室内。当通风减少、颗粒物浓度较高时,疾病传播的风险相应增加。作为一种呼吸道病毒,Covid-19 的活性随季节变化。近年来的冬季,新冠病毒常常与携带的其他呼吸道疾病一起引发一波秋冬流行,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但相比这两者,新冠病毒的传播显然更为复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具有逐季变化、较为稳定的波峰和波谷。 covid-19 的活动模式以及高峰出现的时间更加多变。让我们再看一下之前出现的图表。蓝色图中的线显示了全国哨点医院流感病毒阳性率的变化趋势。连续三年流感高峰期为每年年底至次年年初,高峰时间相对稳定 |参考文献 4. 多项研究试图揭示新型冠状病毒的循环模式。在202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收集了地处北半球的美国三年(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的疫情数据,发现新冠的活动每年都有一个高峰期——周期为366天。该图显示,新冠大约每年一次大爆发,通常是在初冬到仲冬;同时,新冠病毒的疫情也有一年3次高峰——周期为146.4天,这表明在年度高峰之外,大约每146.4天就会有相对较小但重要的疫情爆发,大约有3次。一年中,常在冬末、春末、秋初偷看;除此之外,研究还报告了一些额外的、较小的峰值,表明可能存在更短的峰值。这项研究以疫情历史数据为基础,勾勒出新冠疫情的波动模式。然而,这个“速度”只是一个平均统计数据。事实上,疫情的演变更为复杂。当现有病毒毒株发生变化、当人群免疫力和社会干预措施发生变化时,对于某一波疫情来说,“可预测但难以精准”。为什么 Covid-19 的活动如此复杂?又是什么让它能够留在人群中,不时掀起波澜?当Covid-19遭遇极端天气时期时,传染病的流行本质上是病原体通过多种传播途径作用于易感人群,并在人群中广泛传播。这个看似简单明了的过程包含很多步骤,并且它们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病毒想要更长时间地生存和传播,需要外部环境的帮助和病毒本身的“自我优化”。一些研究人员为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构建了“生物-自然-社会-生态框架”。在此框架下,传染病的流行受到生物生态、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三个主要生态的影响。每个生态都包含不同的具体元素(见下图)。新冠的循环活动之所以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在三个生态纬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传染病流行的生物-自然-社会-生态结构|其中参考文献11,自然生态属于上述“外援”之一。除了比较有规律的季节变化外,自然生态气候变化也影响传播covid-19。作为一种新的传染病,Covid-19的出现恰逢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的时期。当 Covid-19 爆发时,这是世界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之一(2020 年)。随后几年,全球高温干旱、山火、台风、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虽然我们仍然不完全了解不同的气候因素如何影响病毒的传播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与Covid-19同时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将影响疾病暴露,增加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并削弱卫生系统的应急能力和应对多重压力的恢复能力。气象灾害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和蔓延主要从两个方面产生影响。一方面,当环境急剧变化、极端气候时事件频繁发生,病毒会经历不同温度、湿度、风速甚至完全不同条件的新环境,会被推得更快、更灵活地变异。疫情初期,新型冠状病毒在温度0~10℃、湿度70%~95%的地方传播活跃。后来病毒逐渐适应了更广泛的气候条件,比如在-15℃至26℃之间保持活力。极端的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新冠的变异。另一方面,极端气候加剧的空气污染也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温床”。 PM、二氧化氮、臭氧等空气污染物的增加,不仅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更容易咳嗽,还会延长病毒在空气中的悬浮时间。这时候病毒就可以像烟雾一样飘得更远更远,更容易传播。轻松地吸了口气。中国、意大利、美国等地的研究表明,空气污染水平与Covid-19感染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PM、No2等空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地区,确诊病例增长较快,疫情曲线也较陡峭。全球估计显示,空气污染会使因 Covid-19 死亡的风险增加约 15%,在东亚甚至高达 27%。空气污染物的增加不仅会削弱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更容易咳嗽,还会延长病毒在空气中的悬浮时间。气候系统高度复杂和混乱,大气、海洋、陆地等圈层之间存在多种相互作用。气候预报往往只能提供较长时间尺度(如月、季、年)的平均图景,但可能无法准确判断未来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是否会出现极端天气。十天。这个时间窗口足以让一些传染源完成潜伏期并引起大规模爆发。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人员甚至在一项研究中提出,Covid-19疫情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其本身可能就是气候危机的表现之一。全球变暖引起的极端气候事件可能会增加病毒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频率和强度。高温和污染环境也在催化病毒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 Covid-19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必然。未来可能会发生更多由类似微生物引起的流行病。 “Covid-19生物生态的优化是影响covid-19活动的第二个生态。其中最重要的是环境中储存库的存在以及病毒本身的进化。”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消灭的传染病是天花。病痘是一种严重且可能致命的病毒感染,随着疫苗的出现,该感染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第二种有望完全根除的传染病是脊髓灰质炎(俗称“脊髓灰质炎”)。自1988年以来,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病例减少了99%以上。不过,除了疫苗之外,天花能够被消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人类是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这一特性意味着天花只能直接或间接地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当人群中没有人携带天花病毒时,其传播源就被切断了。脊髓灰质炎病毒也具有上述特征。该病“人传人”的特点使其有可能被消灭。同时,天花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都可以在感染后产生长期免疫力。呃感染。但Covid-19不具备这些“可切割”的特性。自然感染和 covid-19 疫苗都不足以提供长期甚至终身的保护。自然感染或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的半衰期仅为3至6个月。更重要的是,Covid-19有一个所谓的“环境储存库”——除了人类之外,许多动物也可以携带或感染covid-19病毒。已证实Covid-19可以自然感染数十种哺乳动物(蝙蝠、鹿、水貂、白尾鹿、猫等),而广阔的大自然中还存在着人们尚未监测到的野生动物“itim box”。病毒完全有可能在它们体内悄悄进化,然后“再次出现”并重新进入人类群体。当新冠病毒的宿主不仅是人时,也意味着通常不可能消灭它。即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暂时从人群中消失在某种程度上,环境储存库的存在将使病毒在人类和动物之间来回跳跃,形成双向的“动物-人类”溢出。还有野生动物,是广阔大自然中人们尚未监测到的“黑匣子”,病毒可以在其中悄然出现,然后“再次出现”|涂总创意同时,新冠病毒通过进化“自我优化”,在人类中生存下来。当新冠病毒首次入侵人类世界时,学术界认为它会像2003年的非典疫情一样被迅速消灭。但事与愿违。随后几年,新冠病毒不断进化变化,α、β、γ、δ、omicron等多种突变株相继出现。而且 Omicron 正在不断变异,新的亚型不断出现。直到今天,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菌株仍然可以被认为是 Omicron 的后代。母鹿有多快Covid-19 会演变吗?以2025年上半年为例,全球主流走势短时间内数次变化:1月XEC为优势株,2月LP.8.1呈上升趋势,3月中旬成为最常见的突变株,发现的NB.1.8.1 dami自4月中旬以来稳步上升,逐渐占据上风。可以说,在此期间,平均每2至3个月就有一次新冠就取代了它的优势。 2025 年 1 月至 5 月关注的 SARS-CoV-2 变体与监测变体的比率 |参考文献17的研究发现,在疫情初期,新冠病毒的突变大大提高了“自然传播”——指病毒从前一个宿主体内排出、在环境中存活并成功定居在下一个宿主体内的能力。这是病原微生物本身的自然特征。例如,通过增强与 h 结合的能力病毒通过人体受体,不仅使宿主更容易建立感染,而且还能增加宿主粘膜分泌物中的病毒载量,从而延长脱落窗口。流行病学中有一个指标叫“初次繁殖数”(R0),可以看作是自然传播的衡量标准。 R0是指在充满易感者的环境中,在不干预的情况下,患者平均可以感染的人数。 R0越大,病毒的传染性越强。新冠病毒原株、δ株、omicron突变株的R0分别为2.2、3.2、9.5,其传播力将持续增加。当大多数人接种疫苗或感染后,病毒变异的方向发生了一些变化,“免疫回避能力”在自然传播增加的基础上开始增强。此功能在 omicron 系列中尤为重要。无论 m 的方向如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从其目标来看,新型冠状病毒正在“试图找到办法”留在世界上。事实上,Covid-19并不是病毒的例外,这些病毒会发生变异,传播范围更广、时间更长,但有时还特别“聪明”。新冠病毒在一些免疫抑制个体体内,如癌症、器官移植、艾滋病患者体内,可以长期存在,甚至可以存活数百天,期间进行“变异实验”。例如,《柳叶刀微生物学》刚刚发表的一项研究描述了一个免疫低下患者连续感染新冠病毒超过750天的病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持续感染可能是冠状病毒重要新变种(例如 omicron)的来源。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传递瓶颈”。这意味着之前的宿主中存在不同版本的病毒,但只有极小部分能够进入通过液滴传播下一个宿主。许多突变在传播过程中是不正确的。当病毒的遗传多样性减少时,可用的突变路径就会变窄,进化速度可能会受到限制。长期的慢性感染使得病毒能够探索出更好的感染细胞的方式。突变可以慢慢积累、分层、组合,从而创造出“更好的解决方案”,而不必急于传播。测试还显示,从世界各地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分离出来的新冠病毒携带的突变组合与爆发到全球的突变毒株有明显重叠。如果把病毒比作一个闯关的游戏玩家,它所遇到的每一关都可能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它是否应该适应新的气候?你想避免免疫力吗?您想更换主机吗?留在人类世界是所有传染病的“梦想”,但病毒变异有时充满随机性,如果你错误地选择,你可能会消失。新冠病毒为每个节点创造了一条可以改变通信命运的自利路径。人们不会停止。病毒不期而遇,一波又一波,很多人经历了二阳、三阳。大多数感染 Covid-19 的人都能完全康复,但有些人会出现具有中长期效应的“长期 covid”,影响一个或多个身体系统。关于感染者将感染 covid-19 的比例,各项研究的估计各不相同。在大流行初期,全球估计表明,每 100 名 Covid-19 感染者中约有 6 人会患上 Covid-19.COVID。最近的研究表明,感染Covid-19的机会有所下降,但数据仍然有限,并且主要来自高收入国家。需要指出的是,Covid-19不是一种疾病,目前还没有实验室测试可以证实一个人的某些症状是由covid-19引起的。在各种研究中、既往健康史、CovID-19感染史、健康检查(排除其他致病原因)、症状出现情况及持续时间等常用于判断其表现是否与covid-19有关。其中,疲劳、呼吸困难、肌肉或关节疼痛以及睡眠障碍是covid-19最常见的症状。目前发现某些群体感染Covid-19的风险较高,包括女性、老年人、吸烟者、超重或肥胖者或有慢性健康问题的人;对于反复感染或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感染的人来说,风险也会增加。到目前为止,研究继续表明 Covid-19 可以离开人的身体。例如,今年7月,《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基于15334名参与者的多模态MRI数据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疫情使大脑老化平均加速了5.5个月nths。来自低收入、低教育、低就业和健康状况差地区的人们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项研究中,这种大脑加速老化的现象即使感染了新冠病毒也存在,但感染者更容易出现认知能力下降。这表明,大脑的加速衰老更有可能是疫情本身造成的——经历过疫情时期的人身上都会留下印记。经历过疫情时期的人身上都有印记丨屠虫创意新冠疫情最严重的一波已经成为过去,但人们身上留下的除了身体印记外,还可能有心理印记。也不是疫情之初的限制或者随后的一波反复感染造成了人们的恐慌。相反,他们创造了独特的疫情后社会生态。在电子时代的早期疫情期间,人们经历了多年的不受干扰。 2023年初,Covid-19正式从“作为传染病类别进行控制”回归到“作为传染病类别进行控制”,这也意味着疫情管理真正走向常态。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当年国内旅游总人次达到48.91亿人次,同比增长93.3%。 “五一”假期期间,国内出游人次达到2.74亿人次,虽然恢复到了疫情前同期的119.09%。几乎减半的旅游经济规模开始逐步恢复。当时,各种媒体将这种现象称为“疫情后的报复性旅行、报复性消费”。接下来的几年,旅游、音乐会、音乐节、展览、体育赛事等依然热门。节假日期间机票、机票数量机票和酒店预订总是下降。热门景点门口总是排起长队。朋友圈、微博、小红书上都贴满了旅行照片。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体验世界。人流、循环流,甚至更快、更频繁的流,也为病毒的流通提供了另一种便利。混乱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心理。一方面,人们为了正常的秩序而拖延了很长时间,希望弥补“失去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流露出某种焦虑——对未来的迷茫、对健康的担忧、对经济压力的无奈,这让人们更倾向于“及时行乐”。有学者指出,这类“报复”行为并不是真正的“报复”,而是一种心理修复机制,是个人和集体在遭受创伤后尝试重建秩序的一种方式。而这种重建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这新冠病毒可能不会完全消失,未来我们还会遇到一波又一波的感染,但幸运的是,它不再是一开始那个奇怪的黑匣子了。从震惊到逐渐理解,从安置到适应,可能很难完成,但至少有一点是确定的:我们与它的关系已经被重塑,而真正的“回归正常”可能不是回到疫情之前的样子,而是认识到社会不仅是由数据组成的,更是由生活组成的。参考文献 [8] https://www.who.int/emergcies/disease-outbreak-news/item/2025-don572 [9] https://www.cdc.gov/ncird/whats-new/covid-19-can-surge-throughout-he-ear.html [11] 建平等人。传染病流行的生态结构与传播机制[J].疾病监测,2023年,38(09):1128-1133 reak-news/item/2025-don572 [19]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post-covid--19-condition-(long-covid) 作者:李晓秋 编辑:odette 封面来源:pixbay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回shu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