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menu
文/袁一银
中国汽车征服全球市场的速度比预想的要快。
今年9月,中国汽车在欧洲销量的市场份额攀升至7.4%,创下历史新高。欧洲作为全球汽车产业的主要腹地,不再是简单的产品试验场,而是围绕产业链主导地位的游戏阵地。
新能源汽车码头准备出口欧洲
进入新阶段,中国车企的目的也从“卖车”转向“扎根”。
当地时间10月23日,吉利在英国伦敦推出纯电动车型吉利国际EX5,这是国产Galaxy E5车型。起售价几乎是国内市场的三倍。
其背后,体现了中国产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新逻辑:不再满足于波动性的出口,而是系统性价值链的系统性出口。其中包括本地化研发、供应链协作和区域服务调整。
然而,进入深水区意味着要面对更严峻的挑战。贸易壁垒、品牌偏见、文化壁垒就像水道中的冰山,考验着每一个“破冰者”的战略智慧和韧性。
吉利国际EX5
出行困境:层层“冰山”挡路
中国汽车出海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成功,而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征程。
2020年之前,行业处于“以产品找市场”的“出口贸易传统时期”——国内工厂完成汽车生产,然后通过外贸公司与国外客商对接,车企自己部分参与当地生产和售后环节。这一“轻尝试”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的70%以上。
然而,这种方法很容易击中“t2024年10月,欧盟对中国纯电动汽车加征25%反关税,导致对欧出口同比下降30%。比关税更困难的是R155信息安全规定、R156研究要求等“隐形壁垒”。电池重复:曾经,一家车企因车辆系统数据加密不符合欧盟标准,导致整支车队的车辆在港口滞留近一个月,仅仓储费就花费了数百万欧元。
运力短缺也是一个主要制约因素。目前,中资滚装船运力仅占全球运力的7.6%。高峰时期,欧洲航线运价可下降40%,交货周期加倍,不断消耗着用户的耐心和信任。
2021年前后,行业将逐步升级为“引进中国”的“零部件组装件”“技术到海外工厂”——将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带到海外工厂组装,运输成本可降低近30%,似乎是绕过关税壁垒的更加智能的“沿海航行”。
但很快,“品牌冰山”又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些中国车企一度认为,依靠本土组装、优化配置,可以复制国内“效率神话”。没想到,在欧洲市场,部分配备15.6英寸中控屏和加热座椅的车型被当地媒体评价为“配置炫目,但驾驶品质不足”。最终,销量最终下滑。
地缘政治冲突的风险进一步暴露了供应链的破坏。 2024年的红海危机导致苏伊士运河关闭。中国某工厂因电池模组断供而停工12天,造成数十万元损失万元。售后体系的缺失成为压垮业务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些车企缺乏当地零部件仓库,维修响应周期超过20天。用户体验严重下降,地区企业被迫关闭。
到2024年苏伊士运河货船将大幅减少
这两个阶段的探索表明,无论是“卖产品”还是“见面”,本质上仍然是单一突破的被动应对,尚未解决链条协同不足、本土化薄弱的主要问题。这是图拉德一艘在冰缝之间扭曲的船,很难理解航行的主动性。
三桨驱动,从“水手”到“船长”
2024年前后,中国领先车企将开始探索系统性解决方案。他们组成了以整车为旗舰、零部件厂商为保驾护航、服务设施为供应链的“联合车队”。ines,走向全球市场的深水区。
这一阶段的主要逻辑是“用系统找生态圈”:以品牌价值打造为核心,以本地化产能为支撑,以全链路渠道为保障,实现从“卖产品”到“建生态圈”的转变。
然而,随着车队的深入,最困难的“本土化冰山”正在逐渐显现:一些车企因将欧洲智能驾驶数据发送到中国而因违反当地法规而被收取数亿欧元;也有品牌方便配送商品,但服务网络无法维持,投诉率居高不下;甚至还有研发中心,因为中西方团队在智能座舱逻辑上的差异——中国人主张多功能一体化,而欧洲人则坚持极简操作,导致上市延迟了六个月。车辆型号,错过了欧洲的购车期。
显然,要实现从“有市场”到“站得住”的跨越,中国车企需要完成从被动的“海军”到主动的“船长”的身份转变,以“三桨驱动”破冰。
▶ ▷ 第一桨是品牌破冰船,从“性价比”走向“性价比”。纵观欧洲市场重传承、忽视堆叠的特点,中国车企跳出了“市场换技术”的老剧本,转向“反向合资”,用技术赋能品牌,用资本换取信任。
以吉利汽车为例。自2006年押注伦敦出租车公司以来,建设了英国第一家新能源工厂,推出了全球首款新能源出租车TX5,并先后战略投资莲花、阿斯顿·马丁等品牌,完善产业生态。 “洛卡”的组合“基因+中国技术”不仅毁掉了配置上的不涉足,也逐渐减少了欧洲用户对中国汽车的品牌偏见。
吉利汽车伦敦出租车生产基地
▶ ▷ 第二步是产能生根,从“长期输血”到“局部造血”。例如,吉利在英国考文垂、意大利米兰、瑞典哥德堡等地设立了全球设计中心,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设计生态系统。
▶ ▷ 第三个桨是渠道整合。提升品牌感知的沉浸式体验店是前端标配,吉利在中端也去掉了覆盖英国、法国、德国的区域仓库,计划48小时内售后响应;在幕后,我们依靠考文垂数据中心来确保数据合规性并实现极低的用户投诉率的运营目标。
这整个合作体系的核心首次在全球市场得到验证。 2025年1月至10月,吉利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218%,全球战略车型Ex5在希腊、马来西亚、巴西等多个国家纯电动销量位居榜首。
归根结底,一切手段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回应。随着Ex5在英国市场的上市,当地莲花工程团队进行了专业的底盘调校,精准满足欧洲用户对操控质感的喜好;智能座舱深度融合当地生态服务,确保操作逻辑和交互体验符合当地惯例。
战略支点,从英国到全球
“三桨驱动”扎根欧洲需要准确选择战略支点。英国一直是中国车企在欧洲大放异彩的起点,正是天时、地利、人和。人们。
英国脱欧后,英国没有效仿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成为政策风险较低的“缓冲区”。 2025年上半年,英国纯电动汽车销量将同比增长34.6%,取代德国成为欧洲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为国产品牌创造了重要的进入机会。
吉利国际EX5亮相英国街头
区位优势体现在科技工业用地的建成上。英国没有强大的大众汽车品牌,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新品牌。中英在绿色出行战略上的高度契合,形成了独特的互补差距——英国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深厚基础,而中国在电气化技术和规模化制造方面优势明显。
这种互补性在企业层面上很明显。作为国内第一家提出“Go”的车企在碳中和等方面,吉利在权威MSCI ESG评级中获得AA级,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搭建了“中国创新制造+英国/欧洲市场应用”的纽带。
“人性”的优势来自于商业生态的长期培育。通过收购阿斯顿·马丁等战略投资,已在英国拥有纵横交错的网络。到2025年,其在英国建立的25个销售网点计划到2026年扩大到100个。提前布局的一系列渠道体系将让EX5在上市时无需从头开始,快速触达最终用户。
更深层次上,进入欧洲的信心同样来自于全球体系和国内大本营。目前,吉利已建立“五大设计中心、五大试验场、五大AI智能生态系统”等全球体系网络。在过去的11年里,吉利综合研发投入超过2500亿元,打造覆盖AI智能、固态电池、眼线驾驶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基地。
同时,其国内市场份额持续增长,由2021年的6.3%提升至10.4%,位居行业第二。这个强大的“后方基础”持续为高风险的海外创新提供现金流和试错空间。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海外汽车真正进入了“双核驱动”时代:一主是中国市场作为“战略大本营”,负责技术差异化、商业模式探索和现金流供给;二是以中国市场为“战略大本营”,负责技术差异化、商业模式探索和现金流供给;二是以中国市场为“战略大本营”。另一个核心是海外生态位“创新前沿”,负责证明技术的全球适应性,提升品牌价值。两者相互支持,形成更具韧性的新竞争形式。
该模型已向全球展示了合作mpissue:2025年10月,吉利超越特斯拉跻身全球销量前两名后,单月新能源销量再创历史新高。月销量达到177,882辆,同比增长64%,环比增长8%。 1-10吉利新能源汽车月度总销量134.5万辆,同比增长106%;新能源渗透率也从2021年的6.2%提升到如今一个月内最高的60.5%,四年内增长了近十倍。可以说是全球新能源销量增长最快的汽车公司。
试驾吉利国际EX5
结论
吉利的赛道是中国车企出海范式转变的典范——我们不再满足于“乘空而行”、乘势而上,而是有能力“造船”远航,主动“破冰”。
当然,“破冰”只是探险的序幕。这未来深水区的暗流和风暴,需要中国车企在可持续盈利的道路上展现出更多的耐力和智慧。
下一步,从“中国智造”到“全球选择”的跨越,将为中国汽车工业通向世界汽车工业高地树立新的航标。